课程主讲教师和教学团队简介
主讲教师简介
袁学光, 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2009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1年在北京邮电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2011年留校至今在电子工程学院(原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研究院)任教。长期从事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及其相关领域研究。先后参与完成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计划、博士后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及企事业单位合作项目。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几十篇,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承担多门本科、研究生课程,编写了物联网工程专业课教材《物联网与嵌入式系统》、《物联网与智能卡技术》。
袁学光积极指导本科和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并在大学生双创教育中取得了优秀成绩,共指导本科生“大学生创新项目”10余项,先后指导本科学生50多人,其中国家级“创新项目”3项,北京市级“创新项目”2项,校级创新项目4项。指导的“低功耗便携式瓦斯检测仪”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果一等奖,本人获评“大学生创新实验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教学团队简介
本课程教学团队由校内专职老师和研究生助教共同组成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指导团队,团队中包括讲师1人、副教授2人、教授1人、助教研究生4人,团队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创新创业实践指导经验,另外,本课程拟邀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和创新创业指导,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以与企业技术人员研讨交流,利用课余参与企业创新项目。本课程教学师资团队结构合理,能够有效地保证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开展,教学团队成员情况如下表所示。
团队主要成员简介
张锦南, 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移动支付与智能感知联合实验室主任,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优秀骨干教师。从2009年任教以来,一直从事计算机及物联网、智能感知、电磁场与微波、光通信等领域的研究。致力于信息化、通信系统及网络、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包括物联网、计算机、高速通信系统、智能测试设备研制等方向的多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等的科研课题及企事业单位合作项目。在教学方面承担了多门研究生及本科生课程,其中包含中英双语课程。在北京、河北、河南、内蒙古等多地招生并教学,累计培养博士生10余名、硕士生50余名。完成多个高新技术设备研制,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近百篇,获得国家专利十余项。
张阳安, 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获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光网络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方面的研究。承担和参加的项目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获得国家专利12项。指导本科生“大学生创新项目”20余项,先后指导本科学生80多人,获评“大学生创新实验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席丽霞, 教授 博士生导师。北邮教龄23年,一直从事《大学物理》教学与光纤通信的研究工作。担任“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负责人、叶培大创新学院“宽带通信与光电科技”方向负责人及“三进”培育点负责人。教学方面:年平均授课96学时以上;已培养博士硕士生79名,有多名学生获奖;承担教改项目8项,发表教改论文3篇,参与编写教材3部,翻译专著1部;建设双创高新课程1门。科研方面: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 发表SCI检索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获奖情况:2015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6年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提名奖”指导教师;“2012年北京邮电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指导教师;2019年北京邮电大学“校友奖教金”。